.timtoken导入EOS私钥xt

最佳回答
“imtoken导入EOS私钥”.timtoken导入EOS私钥xt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圆满收官。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时期。
5年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中国交出怎样的发展答卷?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实现了哪些新的跨越?
新华社17日推出第二十三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相伟、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冠华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何建武,共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连续跨越新台阶 成为全球最稳定最可靠动力源
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十四五”以来,“中国号”巨轮顶住惊涛骇浪冲击、经受住重大风险考验,国内生产总值(GDP)前4年平均增速达5.5%,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关口,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相伟认为。
养老育幼服务供给加快扩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岁;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江河湖库和海洋环境质量明显向好;粮食、能源资源等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谈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伟一一列举。
放在世界坐标中观察,“十四五”期间,中国力量愈发彰显。在王冠华看来,这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2021年至202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全球创新突破的策源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首次跻身前十,是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快速培育,为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照与市场范式。
全球绿色转型的引领者。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前4年,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全世界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我国成功探索了一条统筹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何建武说,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指出,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相伟说,这些成就是在扛住外部打压阻遏、有效应对重重困难挑战情况下取得的,更加来之不易;是在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基础上取得的,更为难得;是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安全保障等各领域的全方位进展,更加宝贵。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相伟说,通过编制实施五年规划,分阶段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将各方发力点统一到国家战略目标上来,发挥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
回望即将过去的5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定力和韧性愈发鲜明。
9月8日,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相伟表示,要以规划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正在通过规划法治化,将这一优势进一步巩固传承下去”。
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谱写辉煌篇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
“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引领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相伟说,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
“创新已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更多领域呈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的态势。”相伟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何建武看来,“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改变了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状况,将绿色低碳发展培育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这样的判断背后,有坚实的数据支撑: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5年来,我国通过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厚成势,国内大循环空间更广阔。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引领作用持续增强,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长江、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我国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覆盖,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相伟说。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合作共赢局面持续拓展。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单边开放,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建交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外部环境越是疾风骤雨,开放发展越是坚定。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十四五”以来,我国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国民素质与健康水平双提升,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末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超过7000家,每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周末带着家人、孩子去博物馆打卡,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日常选择。”王冠华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多重挑战,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韧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发展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王冠华说。
5年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挖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诸多积极进展。
消费市场稳步扩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48万亿元,网上零售额从不到12万亿元增加到15.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内需压舱石作用愈发明显——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接近60%。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提升经济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既立足自身,又兼顾内外。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十四五”期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连续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台阶。2021年至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8.1%,较“十三五”期间高2.6个百分点。其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既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要,又为全球企业提供广阔市场。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增强了中国经济韧性。”何建武说,我国对外贸易亮点突出,规模快速扩张,贸易伙伴更加多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增长强劲,关键中间品贸易全球地位明显提升。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何建武说,“十四五”以来,我国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加强粮食、能源、网络数据等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有力应对各类“黑天鹅”“灰犀牛”风险挑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国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等多个技术领域全球领先,芯片产业在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下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何建武说,我国不断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
发展的进程从未止步,奋斗的征程永无止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题要克服,但是我们积累了更加厚实的家底、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凝聚了上下一心的合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有底气有能力继续跑好新征程。”王冠华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召开,中国式现代化又将翻开新的历史篇章。锚定目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定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不断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文字记者:新华社记者
海报设计:李权
统筹:王乃水、林革、孟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