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制作.txt

最佳回答
“imtoken制作”imtoken制作.txt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口袋里的零花钱,还包括了游戏账号、虚拟道具,以及爸爸妈妈手机里的支付权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财富”,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守护。
你用电话手表吗?你玩QQ、微信、电竞游戏吗?随着同学们接触网络时间增多,诈骗分子也更多地把黑手伸向了我们的“数字钱包”,我们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1 真实案例:诈骗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一:2025年1月,学生小帅在手机上玩游戏时认识了一个网友,网友主动添加小帅QQ,称可以解除未成年人防沉迷限制,需要小帅配合提供信息。随后,在该网友的诱导下,小帅使用家长的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卡号、支付宝密码向嫌疑人转账三万余元。后家长发现小帅被骗。
案例二:2024年12月,学生小美玩游戏认识一个网友,对方称进入一个网站可以免费领取游戏道具,小美信以为真,在手机上登录了对方提供的诈骗网站。随后一自称“网警”的人与小美取得联系,并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出示警官证,“网警”以小美是未成年人为由,要对小美实施罚款。那位网友告诉小美罚款的钱可以通过做任务退回,从而使小美放松警惕,向对方账户转账近万元。
案例三:2024年12月,学生小华在某平台发布出售谷子(动漫、游戏的周边)信息,随后有网友与小华私聊,希望通过QQ联系交易。随后这位网友在QQ上诱导小华下载诈骗APP,并借口提供担保要小华先转账汇款到APP内客服提供的账号上才能完成交易。因小华急于出售谷子,于是便通过生活缴费、扫码充值等方式向诈骗嫌疑人转账四千元。
2 中小学生被诈骗的常见形式
中小学生被诈骗的常见形式有以下这些类型:
第一种是赠送游戏皮肤陷阱。诈骗嫌疑人会谎称赠送游戏装备、皮肤,诱导同学通过家长手机开启“屏幕共享”,通过“激活、认证、验证”骗取钱财。
其次是通过威胁恐吓下套。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发布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微信群,然后假冒警察、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涉案,且要求必须对“案件”保密,不得告诉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否则就将全家人抓捕。在这些恐吓下,不辨真伪的同学只好用父母手机给对方转账来“证明清白”。
第三种是冒充熟人借钱。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可能导致QQ或微信号被盗,有的甚至还会直接授权他人登录。诈骗分子利用这些机会,用当事人名义四处借钱,或者发送诈骗信息进行诈骗。
还是一种是利用网络追星进行诱惑。诈骗嫌疑人引诱未成年人加入虚假的明星粉丝群,以获取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以打榜、刷礼物、募捐等名义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陷入“刷单”陷阱。
知道多一点
防范电信诈骗要做好这几点
1.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的群组,不要轻信他人。
2.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或点击未知链接。
3.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支付宝账号,以及密码等。
4.不要相信互联网上随机弹出的“免费装备”“低价游戏”“明星联系方式”等窗口信息,这些往往是骗子的诱饵。
5.使用父母手机进行支付时,一定要得到爸爸妈妈允许,让他们知晓。
6.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不随意使用自己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养成良好的零花钱管理能力。
7.经常对自己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若有网络支付账号,建议设置转账24小时到账。这样,如若被骗,可以有充足时间止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