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和小说免费阅读机器人掌勺提出监管新课题
最佳回答
“末和小说免费阅读” 末和小说免费阅读机器人掌勺提出监管新课题
机器人掌勺提出监管新课题
不锈钢机器正在加速取代真人大厨——京东旗下的七鲜小厨,一水儿的机器人掌勺。辣椒炒肉、小炒牛肉、木耳炒鸡等小炒,连饭带菜送上门,一份才15元到20元。
北京的南城香也在大力推广机器人炒菜。据说出菜成本只有传统店的三分之一,把售价直接打成“白菜价”:酸辣鸡杂、剁椒巴沙鱼、辣椒炒肉等荤菜3.18元一两;肉末白菜炖豆腐、豆角烧茄子、番茄鸡蛋等素菜1.58元一两。算下来,可能比自家开火炒菜还划算,更别提还省去了洗、切、烧、刷的麻烦。难怪人家能底气十足地喊出“不愿做饭就来南城香”。
这股自动化的浪潮已从区域走向全国。湖南品牌霸碗,号称“全国首家自研智能炒菜机器人连锁快餐”,已走出湖南,至今在全国签约门店超过1000家。
机器大厨强在哪儿?首先便是成本这道“硬菜”。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月薪动辄上万元,而机器人属于一次投入、长期运转。普通员工稍加培训就能操作,每月省下的人工成本,直接转化成了菜单上的惊喜价。机器大厨还自带一份钢铁般的稳定。温度是设定好的,不会糊锅;什么时候放什么料,跟着提示走就行。不像人类大厨,手一抖,菜可能就咸了、糊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使用机器大厨的餐厅,不仅在招牌上强调“现炒”,还普遍设置明厨亮灶,让顾客见证配菜、炒制、出餐的全过程。而大多数消费者也并不在意厨师是人还是机器,他们更关心价格贵不贵、食材新不新鲜、味道好不好、环境干不干净。
这恰恰说明,餐饮的关键不在于厨师是人还是机器,而在于提供的服务是否匹配顾客需求。有人追求效率、稳定与性价比,十几元一餐正合心意;有人偏爱手艺的温度与用餐的仪式感,传统餐厅仍有天地。无论灶前站的是五星大厨还是“钢铁侠”,餐饮业的经营逻辑始终没变: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您说咋好就咋办。
不过,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过去,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健康证、后厨卫生和食材储存等方面;现在,监管视角也得跟着拓宽。例如,传感器是否灵敏、程序运行是否正常,同样关系食品安全。探索为机器建立数字“健康证”,实现定期校验、数据留痕,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以往依赖“眼睛看、鼻子闻、上手摸、查记录”的突击检查,在机器大厨面前也不好用了。监管工具得与时俱进,例如通过设备数据接入、关键参数在线监测等方式,将监管节点适度前移,从事后惩罚转向事中干预。
而更深层次的议题,或许在于如何界定“现制现售”的边界。生菜生肉、让机器现炒,争议不会大,可如果所有食材、调料都是预制包,机器一通忙活只是加热搅拌,还算现炒吗?如果能出台相关标准,根据食材处理与加工深度加以区分,不仅有助于规范宣传、减少争议,也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
当大厨变成了机器人,监管就得当好算法时代的“灶王爷”,为好馆子护航,为烟火气站岗。当然,技术革新、监管跟进,最终都要看消费者满不满意。那么,“钢铁侠”大厨炒的菜,你愿意尝尝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