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imtoken如何转到银行卡txt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5-10-16 19:4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imtoken如何转到银行卡”.imtoken如何转到银行卡txt

(原标题:冀云深度丨中国饭碗,穰穰满家)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是关乎全国、关乎全球的根本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防灾减灾、科技赋能、产能优化、减损增效……多维度协同推进,让十四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2025年10月15日,在湖南省南县南洲镇育才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十四五”时期,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各地正全力以赴做好抢收抢烘工作,筑牢丰收根基。

2025年10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农民晾晒刚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苗秋闹摄)

过去有“一粒米七担水”的民谚,如今的一粒粮里,不仅包含大量劳动和资源投入,还藏着科技、政策、产业的多方赋能,更凸显了“一粒粮千钧重”的价值。

从科技育种到自动滴灌,从智能收割到智慧运输……一粒粮从种到收的历程中,农业科技创新正在全方位、全链条地参与重塑。

“马兰1号”小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富心迪 摄

2025年6月,专家组对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展示田的“马兰1号”小麦进行了实打实收,结果显示亩产832.6公斤。与普通麦种相比,“马兰1号”小麦每亩节水超50立方米。如何做到节水又高产?靠的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农人。该品种亩穗数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实现了矮化育种理想株型的重大突破,种植过程中又推广土地深耕、精细整地、精准播种、科学施肥、农田节水等关键技术,同时使用精量播种机、镇压锄划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为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提供精细化管理。目前,“马兰1号”小麦推广面积已超800万亩。

2024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伏羲农场”数据指挥中心展示的作物信息图。河北日报记者魏雨 摄

炎炎夏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林村伏羲农场内,晚稻栽植成片,农业机器人穿梭田间、巡检苗情,各类传感器遍布其间,探测墒情、气象、病虫害等信息,并实时传输到后方的指挥中心。农田管理员只需坐在指挥中心,手持平板电脑,远程操控机器人。作为中国科学院发展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2023年伏羲农场项目团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了技术与数据总部,目前伏羲农场已被推广到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北等地,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持续走深。

2025年9月23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许颖献摄)

进入秋季,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6万亩中稻开始了集中收割,在七步镇后洋村的稻田里,小型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从稻穗进机到谷粒装满一麻袋,全程仅需几分钟。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97%、91%和88%,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25年8月31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黄杰敏摄)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粮食增产的核心动力。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新良种,为农业强“芯”奋力突围;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力争让每亩良田都成为丰收沃土;先进气象监测设备、数值预报模式,帮助重点盯防灾害性天气;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加快推广,大幅提升“与时间和天气赛跑”的能力……可以说,颗粒归仓的每一粒粮食里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一些主产区长期面临“粮财倒挂”情况。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成为破局关键。

在河南省延津县,粮油面制品、烘焙膨化食品、冷冻休闲食品……近百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融入产业链,围绕小麦“长”出一个百亿产业集群。好面包源自好面粉,好面粉来自好麦种,要想产品叫得响、卖得好,离不开“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提质增效。多年来,延津依据强筋小麦特点制定生产技术规程,被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推广,从源头上保障品质。附加值提升了,种粮收入自然不同了。河南省云联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介绍,今年跟面粉公司签订了5000亩小麦订单,种子公司统一供种,联合社全程托管,年节本增收500余万元,辐射带动近3000户农户。

2025年10月11日,在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的永泸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操作智能设备加工稻谷。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在黑龙江青冈县,粮食不止于食品,也可以变成重要工业原料。一家公司的展示大厅里,由玉米加工而来的可降解环保袋、餐具、3D打印耗材等陈列整齐。说起玉米精深加工的前景,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玉米淀粉发酵后可产生L乳酸,用来生产医用缝合线、骨钉等医用材料,不用拆线,体内直接吸收。而一吨玉米经过深加工,可生产半吨L乳酸,附加值提高3至5倍。

2025年10月11日,在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的永泸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大米装袋密封。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粮油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布局,鼓励各地立足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精深加工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今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27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近100亿元。越来越多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主动求变,把更多“好粮食”变成“好产品”。

如果说生产端是“开源”,那么节粮减损就是“节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节粮减损守护好“无形粮田”任重道远。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

2025年10月8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水稻地块,农机在集中卸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宏宇摄)

从种植到收获,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加强粮食机收减损。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2025年5月6日在中储粮长沙直属库拍摄的气膜粮仓建设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从田间到仓库,烘干塔、恒温房、运粮专线、专用码头等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服务;我国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水分、杂质减量等自然损耗。

2025年7月22日,在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面粉制粉数字化中控室,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控制面粉加工。新华社发(石龙迪 摄)

从车间到餐桌,相关部门加强推广应用粮油适度加工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粮食加工损失,促进粮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约3%,较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粮食运输损失率降低至0.8‰;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

2025年9月23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拍摄的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年年岁岁,稻麦金黄。重视农业、爱粮惜粮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基因里。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节粮减损全力打好“无形良田”保卫战,农业“压舱石”的分量将越来越足,也让我们有底气期待一个又一个丰收。

(责编:奥预赛中国女足1-1战平韩国,无缘参加巴黎奥运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