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token ios11xt
最佳回答
“imtoken ios11”.timtoken ios11xt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
9月末的广东,暑气渐退,好天气的“加持”让剧组的拍摄更加“火热”。
东莞松山湖“大家艺术区”的片场里,印尼女演员BABY正对着镜子调整妆容,摄像师举着设备怼近她漂亮的脸——这是竖屏短剧的标准拍法,以便抓住演员表情的细微流动。不远处,留着长发的深圳总导演用英语叮嘱:“情感要像雨滴落湖面般细腻。”话音刚落,印尼华人执行导演立刻补了句印尼语:“就像你们家乡雨季的雨。”BABY的眼眶瞬间泛红,情绪精准到位。
这是深圳某短剧平台首次将20余名印尼演员引入湾区拍摄的日常,3部出海短剧在东莞、深圳连续拍摄完成。而在万里之外的波兰华沙摄影棚内,佛山导演黄铭宵修改了《You are my destiny》剧本:原计划里“举案齐眉”的典故被删掉,取而代之的是当地传统节日与狼人传说的浪漫故事,“要让波兰演员觉得,东方人写的爱情故事里有他们熟悉的温度”。
两个相隔万里的片场,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微短剧出海的生动图景。据行业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APP,在这一爆发式增长的文化新业态中,大湾区凭借“制作—分发—运营”的完整生态,贡献了中国短剧产业“出海”的重要产能。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正成为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核心枢纽。
当印尼“松弛”遇见湾区“效率”
2025年9月16日,一支由演员、副导演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印尼团队抵达广东,开启了为期20余天的拍摄,这也是他们首次在中国参与短剧创作。
海外剧组成员落地湾区后的首要任务不是开机,而是“互相适应”。
印尼演职团队负责人Hank回忆说,初到广东,他对这里的城市印象很好,也对中国团队的工作方式深感震撼。“在印尼拍摄,大家都习惯互相等待——你等我一小时,我等你一小时。但在这里,一切都提前规划好,前一场刚结束,下一场立刻准备。我非常尊重这种快节奏文化。”
Hank有长辈来自厦门,品尝过中国美食的他,在初入广东后,品尝了“猪脚饭”“烧鹅饭”。他笑称,“仿佛尝到了妈妈的味道。”中国后勤组更是行动迅速,很快摸清了印尼团队的饮食习惯——“爱吃辣、爱油炸,顿顿少不了炒面炒饭”,当即调整剧组餐单,将原本偏清淡的粤菜换成了加辣版的中式快餐。印尼演员喜欢打赤脚,场务便在湿滑地面铺上防滑垫——细微之处,也能看出湾区剧组的细致和体贴。
9月底,超强台风“桦加沙”突袭广东,跨国团队迎来“意外考验”。
“印尼几乎没有台风,他们第一次经历特别慌,反复问中国同事会不会停水停电、没饭吃。”总制片人李可可回忆。为了让印尼团队安心,剧组提前准备了十几箱泡面和矿泉水,虽然最终没派上用场,却让印尼演员感受到安全感。
剧组在台风期间,还严格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停工。在酒店待命的两天里,李可可带着团队依旧践行“湾区速度”,把后续拍摄计划拆成可提前推进的环节:演员围读剧本、服化道细节确认……既抢回了进度,也让印尼成员见识了“中国剧组的应急效率”。
沟通,是第一道门槛
剧组摸索出一套“分层沟通体系”:深圳籍主导演用英语与印尼华人执行导演敲定方案,执行导演再用印尼语向演员传递具体要求;中国工作人员不会印尼语,起初靠手机翻译软件沟通,10天磨合后双方竟练出了“肢体语言默契”——比如说“大家靠拢一点”时张开双臂做拥抱状,印尼演员立刻就能明白。
最让李可可惊喜的是“文化转译的灵光时刻”。有一场情感戏,主导演希望演员的表情“更细腻,像雨滴落在湖面的感觉”,执行导演翻译时,特意补充了一句“就像你们家乡雨季的雨”,演员瞬间理解了情绪内核。
“这种不是简单直译的沟通,比任何翻译软件都管用。”李可可说,剧组还配备了熟悉影视术语的专业翻译,遇到“人物弧光”“节奏把控”这类专业词,能精准传递,避免因理解偏差影响拍摄。
苏打水 文化创始人龙京晶是这场拍摄的幕后支持者之一,她的团队承担了摄制全程。“预算很紧张,将近30人的签证、机票,加上三部剧连拍的场景费,很多主创都是友情支持。”龙京晶坦言,之所以愿意做 “低利润”项目,是看中其背后的“长期价值”——“印尼团队能学到中国剧组的高效统筹,我们也能更了解当地文化,为后续本地化创作铺路。”
松山湖“大家艺术区”的支持,让龙京晶印象深刻。“大家艺术区不仅提供拍摄场景,还配套了相关的剧组餐饮、住宿等服务,一站式解决了剧组配套,为未来从业者和大家艺术区共同打造影视拍摄工业化流程体系奠定了基础。”龙京晶说,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核心区”的定位与短剧“新业态”属性契合,“我们想让印尼团队看到,湾区不仅有高效的产业,还有开放的文化空间”。
“文化转译”,需要共情和尊重
当东南亚的剧本还在深圳、东莞的片场演绎时,佛山导演黄铭宵的团队已带着东方故事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这位30岁的女导演常年往返于中国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地,以“国内预制+海外补拍”模式,探索东方故事的西方表达。
黄铭宵的代表作《You are my destiny》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剧本打磨、部分内景拍摄在广州完成,外景与部分台词调整则在欧洲的波兰落地。
拍摄中一次难忘的“文化碰撞”,发生在罗马尼亚片场。
“原剧本里有个‘举案齐眉’的典故,想表现夫妻间的尊重,结果当地演员完全不理解,并问‘为什么吃饭要把托盘举到眉毛那么高’。”黄铭宵对记者说,她当场决定改编——当时临近欧洲传统节日,便将情节调整为“夫妻一起准备节日烛光晚餐”,既保留了“尊重”的核心,又融入当地文化符号。
这次剧本调整让黄铭宵深刻意识到:“本地化不是翻译,是情感共鸣的寻找和文化符号的转译。”她的团队会提前做足功课,比如在波兰拍奇幻题材时,会研究当地的民俗元素,并与波兰传统故事结合;拍都市剧时,则关注当地年轻人的职场困境,让剧情更贴近观众生活。
“欧美演员习惯自然主义表演,觉得微短剧‘情绪转折太快’,他们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1分钟内从开心到崩溃’。”黄铭宵告诉记者,她会用“情感对标法”引导演员理解角色情绪。例如“这相当于你们文化中被朋友背叛时的愤怒”。中国导演的耐心解释,帮助了海外演员逐渐适应短剧的情感密度。
黄铭宵的海外经历为跨文化创作加分不少。她曾在波兰华沙电影学院学习,在洛杉矶参与过独立电影制作,熟悉西方叙事结构与观众情感诉求。“比如欧美观众更关注‘角色动机的合理性’,哪怕是短剧,也不能为了‘爽点’牺牲逻辑。”黄铭宵说。
她还坚持在创作中融入广东文化。“我们不会减少地域元素,而是找到更通用的情感入口。”她筹备的出海新片《粤味萌爱厨房》,以广府美食为线索,讲述家族三代人的传承与和解。“煲汤是无声的关怀,赛龙舟是团队奋斗的象征。”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湾区文化走得更远。
在她看来,大湾区是她“出海创作的后盾”。“广州有内容创意,深圳有硬件支持,佛山有成熟的影视基地,产业链很完整。”她说,每次从欧洲回来,都能快速对接资源。
湾区短剧的“出海密码”
李可可所属的深圳Reelbuzz短剧平台,2024年初才进入短剧出海赛道。但不到2年时间,该平台已制作50部印尼原创短剧,累计用户超200万,成为印尼市场本土化程度最高的短剧平台之一。湾区短剧出海的成长力量,正来自像Reelbuzz这样的“新玩家”。
Reelbuzz短剧项目负责人王玉洁介绍,该公司选择出海印尼,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饱和,“不如避开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二是公司在印尼有10余年互联网业务积累,“对当地市场、用户习惯很了解,还有现成的本地资源”。
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公司积累的“本地资源”,成了Reelbuzz的核心优势。“公司之前合作的印尼团队,原本做长剧、广告,现在直接把他们拉过来拍短剧,用当地演员、当地场景,比国内拍好再翻译过去的模式更接地气。”王玉洁说。
王玉洁认为,Reelbuzz的快速成长,更离不开湾区的产业支撑。团队的快速组建上,公司的商务、产品、技术、运营等主要成员都来自湾区的互联网公司。编剧从短篇小说行业挖掘,剪辑、运营来自短剧公司或互联网行业,研发则复用公司原有团队,仅三个月就做出了适配海外媒体的App,“这是纯影视团队很难做到的。”
“大湾区还有地缘优势,比如深圳靠近港澳,外籍演员商务签、海外投资等流程都比较顺畅,深圳市政府还有补贴——拍得好最高能拿300万元,我们正在申请。”王玉洁对记者介绍。制作环节中,湾区的科技力量也提供了助力,王玉洁说:“比如我们用AI做阿拉伯语翻译,深圳AI公司提供了很多帮助,不但效率高,还节省成本。”
谈到成本控制,这是Reelbuzz等短剧公司扎根湾区快速成长的另一大优势。王玉洁说,公司同一时间拍多部剧,经常需要在不同地方取景,“湾区城市间流转方便,场景多元化,比如广州、深圳、珠海跑一圈就能搞定,单集制作成本较低。”
黄铭宵在波兰补拍时总感慨,若没有广州的剧本打磨团队与佛山影视基地的预制支持,“我们的东方故事很难这么快落地西方”;因毗邻香港,王玉洁的深圳商务团队在签证和结算时总能“快人一步”;而大湾区科技公司的快速响应,更是让龙京晶的摄制团队“不用等设备、不用等人工”,AI生成的精致画面直接省下实景搭建的费用和时间。
更关键的是城市之间已形成协同默契:广州不仅是中国短剧产业链的“投流王者”,内容创意上也擅长把岭南文化糅进“出海”剧本;深圳科技公司里涌现的运营人才,能快速把互联网获客经验用到短剧平台;佛山南海影视基地、东莞松山湖的场地支持,让来粤拍摄的海外演职人员有了“像在家一样自在”的拍摄体验。
据行业报告统计,如今广州、深圳已跻身全国短剧产业前十城市,“双核拉动”已成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引擎。
只是,当更多行业人才涌向湾区,城市间的资源如何更高效流动?政策的支持如何精准到位?新业态发展的人才缺口又该如何补上?这些藏在增长背后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