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托管租imtoken钱包有定位功能吗赁模式乱象调查
最佳回答
“imtoken钱包有定位功能吗” 房屋托管租imtoken钱包有定位功能吗赁模式乱象调查
“冰箱里的速冻饺子全化了,空调开着跟没开一样。”今年暑期,刚大学毕业的周先生通过某房产中介平台在北京租下一套托管房——40平方米的一居室,月租金5200元,其中包含每月416元服务费。合同约定,房屋设施故障需在24小时内响应,72小时内修复。但入住后不久,周先生就发现客厅空调制冷差、厨房冰箱冷藏室漏水、冷冻室无法制冷。
报修后,维修人员仅简单清洗空调,称“设备老化需上报”,冰箱问题则以“排期满”为由未处理。周先生多次联系管家,对方要么拒接,要么搪塞“毕业季维修紧张”。炎炎夏日,周先生只能忍着闷热居住,冰箱食品变质被丢弃。“中介承诺的服务,根本不匹配这么高的服务费!”他愤慨道。
近年来,由房产中介平台托管的房屋租赁模式因“省心”而受青睐——房东无需应对租客需求,租客也免于与房东直接交涉。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这一模式问题频出:房东遭遇房屋被擅自改造、转租,租客反映“管家服务”形同虚设,维修沟通困难,甚至出现“串串房”威胁健康。与此同时,平台收取的高额服务费并未带来相匹配的服务质量,解约时还常被索要高额违约金。
服务承诺难兑现
周先生至今记得,当他反复申请维修空调时,管家竟回复:“可以买个风扇应急。”
更令他气愤的是,旧问题未解,新问题又出现了:卧室插座接触不良,插入充电器时频繁断电并伴有烧焦的气味。他联系管家,对方仅建议“检查是否松动”。出于安全考虑,周先生自行联系电工维修,花费320元。维修单据显示“插座内部线路老化短路,存在火灾隐患”。他持单据向平台申请报销,却被对方以“未提前报备,私自维修不予报销”为由拒绝。
“这么明显的安全隐患,平台竟不当回事。我每月交的服务费到底换来了什么?”失望之余,周先生以“平台未履行维修义务、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提出解约,并要求退还押金、赔偿损失。管家回复称“提前解约属租客违约,需扣除全额押金”,仅同意补偿200元平台优惠券。尽管合同明确规定“因房屋设施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居住,租客有权解除合同,平台需全额退还押金并赔偿合理损失”,但管家坚称“条款以平台最终解释为准”。最终,周先生被迫支付一个月房租作为违约金后无奈退租。目前,他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去年8月,方女士通过某号称“省心租”的中介平台在上海租下一套月租4500元的房子。看房时她发现水管有发霉迹象,中介承诺“不会漏水”。入住第二天,天花板漏水导致墙皮脱落。维修后,中介承诺“再漏水可换房,承担搬家费,不算违约”。然而一个月后厨房再次漏水,水直接滴在燃气热水器插座上,情况极为危险。经持续沟通,平台才予以修理。
考虑到搬家费时费力,方女士在租满一年后选择续租。不料房屋再次漏水,中介却称“是楼上漏水,修不了”,同意她无责解约,却绝口不提此前承诺的搬家费。
方女士告诉记者:“第一年服务费是月租的8%,相当于一个月租金;第二年续租还要交6%。总体算下来比房东直租的中介费高不少。我愿意付服务费本是为了省心,但现在平台根本提供不了匹配的服务。维修拖拉,沟通困难。续租后,管家群只剩AI管家,真人管家不再出现,沟通更难了。”
上海的高女士也遇到类似问题。今年6月,她发现雨后地板积水,报修后维修师傅上门却表示无法处理。一个月后,客卧出现类似蜈蚣的有毒虫子,管家群再次回复“无法解决”。高女士只能自行联系专业人士,却被告知此类虫害难以消杀。
“麻烦全转嫁给租客,说是省心租,其实一点儿也不省心。”高女士无奈道。
擅自装修埋隐患
除服务不到位外,部分房屋托管平台还在短时间内对房屋进行改造后出租,导致“串串房”频现,危害租客身体健康。
记者近日以“串串房”为关键词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发现百余条相关投诉,多指向中介平台擅自装修房屋,未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即出租,导致甲醛超标。租客提出退租,反被扣除违约金。
今年4月,林女士通过某托管租赁平台在上海租下一套房。入住一周后,她出现持续身体不适、流鼻血等症状。自行检测发现室内甲醛超标。当晚,她在管家群投诉,中介承诺提供日均250元标准的酒店住宿,费用由林女士先垫付,后报销。
4月12日,林女士症状未缓解,平台安排人员陪同就医,检查及医药费1571元仍由她垫付。平台再次承诺报销。同时,中介提出移除味道较大的衣柜,并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甲醛检测。
“甲醛报告出来后,没人主动告知结果。我反复追问,管家两天后才发来报告,显示卧室甲醛超标,但后续处理、垫付费用报销等事宜无人主动联系。”林女士说,平台仍坚持让她以垫付酒店费用的方式解决住宿,但承诺的报销始终未到账。截至4月15日,林女士已垫付2500余元。中介提出再次检测甲醛,“如果不超标,请继续居住”。林女士此时已对中介失去信心,拒绝后决定起诉。
后经当地派出所调解,中介表示需签订和解协议才能支付垫付款。然而,线下管家发送的协议未体现承诺内容,林女士要求修改后,新协议仍未明确付款义务和原承诺事项。她不再纠缠,按对方要求搬离并确认交接,随后提起诉讼。4月24日立案后,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中介支付林女士垫付款、剩余租金、违约金及律师费等共计1.6万余元。
合同条款藏陷阱
不少选择将房屋托管给平台的房东,同样遭遇了糟心事。多名受访的房东提到,托管非但不省心,反而因合同陷阱和信息不对称陷入被动。
北京的王女士在2023年10月将房屋托管给某中介公司,明确要求不得打隔断。对接管家口头保证“绝对不可能”,她便签下合同。两年间,她多次询问房屋状况均无果,直至今年8月物业通知漏水,才发现房子已被违规打了两个隔断并转租给至少6人。沟通中,管家推诿称“房子不是我收的”,而王女士细看合同才发现,乙方并非该中介公司,而是一家陌生企业,且条款复杂,只限制房东,却无任何条款明确禁止乙方将房屋转租给第三方。
类似遭遇屡见不鲜:浙江的王女士发现被托管的房屋内油烟机、燃气灶被换成二手产品,瓷砖被打洞、橱柜变形;上海的李女士在收房时看到墙面发霉被窗帘掩盖、油污厚重、淋浴房玻璃被更换,管家仅回复“已上报”,问题迟迟未解。
合同条款本身也常成“陷阱”。重庆的郑女士在托管签约时,未获关键条款提示。租客提前退租,她未收到违约金;空置后被要求降租、自费换衣柜。当她因自住需提前解约时,却被索要一个月租金作为违约金,此前工作人员“只需提前通知”的口头承诺无从佐证。更让她意外的是,房屋门锁被对方擅自换成只有密码的智能锁,她只得自费重装。
在北京某房产中介公司有9年从业经历的杨先生告诉记者,房东和租客反映的问题在托管租赁行业中并不罕见,很多“坑”与行业模式、平台运营逻辑及员工激励机制有关。
“平台为促签单,常弱化风险提示,员工考核也更重‘收房量’。托管房获更多推流与奖励,中介因此强力游说房东选择托管,甚至忽略未托管房源的后续带看。”杨先生说。
“此外,托管租赁的‘坑’还藏在费用和权责划分里。”杨先生举例道,有些中介向房东收取“每月3天到3.5天房租的管理费”,看似不多,实则相当于月租金的9%到11%,但很多房东签合同时未意识到这是每月固定扣费。一些房东被要求降租、自费换家具,表面是“配合出租”,实则是平台为减少空置损失,将成本转嫁给房东。
他还透露,托管模式下,中介个人对客户资源的主导权被削弱。公司强推托管业务,要求所有房源优先推荐托管,房东若拒绝,会被标记并持续游说。这使得原本可通过直租积累的个人业绩与客户关系,逐渐转化为公司资源,中介个人的积极性与服务稳定性随之下降。
本报记者 孙天骄 / 本报实习生 张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