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释imtoken如何监控冷钱包放券商再融资“破冰”信号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5-10-16 07:40: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imtoken如何监控冷钱包” 释imtoken如何监控冷钱包放券商再融资“破冰”信号

  近段时间,券商再融资市场迎来多项关键进展。10月13日晚间,中泰证券公告,公司于10月13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同意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其60亿元定增获批。此前,南京证券定增项目也于9月底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项目推进效率显著。业内人士认为,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业务质量和效率,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成为各券商再融资投向的重点思路。

  多家券商定增项目先后获批

  10月13日晚间,中泰证券发布公告,公司不超过60亿元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注册批复,这一历时逾两年的资本补充计划终于落地。

  根据公告披露,证监会批复明确同意中泰证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要求公司严格按照报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申报文件和发行方案实施,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此前公告显示,中泰证券此次60亿元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额补充资本金,投向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另类投资业务、做市业务等六大方向,其中15亿元投入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占比为25%。此外,控股股东枣矿集团拟同比例认购且锁5年,释放长期发展信心。

  回顾中泰证券此次定增项目发展进程,推进效率显著。5月28日,中泰证券定增项目获上交所受理,9月5日过会,9月15日提交注册,10月13日获批,从受理到注册仅用约4个半月,与南京证券、天风证券等年内完成定增关键节点的券商节奏相近,进一步释放出券商再融资“破冰”的信号。

  此前,南京证券不超过50亿元的定增方案也于9月底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成为券商再融资市场的又一积极信号。

  上交所官网最新显示,南京证券50亿元定增计划于9月29日过会,红塔证券为本次保荐机构。实际上,南京证券早在2023年4月29日便披露了定增预案,并曾两度修订预案稿。与最初版本相比,公司将募资重点从证券投资业务调整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轻资本业务方向。在完成预案修订后,该定增方案于2025年5月16日获上交所受理,至9月29日过会仅耗时4个多月。

  从募资投向来看,南京证券此次定增主要集中在四大业务条线:一是投行业务拟投入5亿元,一方面用于强化投行业务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将围绕公司债权融资业务“全链债融”特色品牌的打造,进一步提升债权融资业务的承销能力;二是财富管理业务投入5亿元,重点用于加强财富管理人才队伍及能力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择优筛选新设网点区域及存量网点升级改造、财富管理投顾产品建设,以及加强渠道及品牌建设;三是资管业务拟投入5亿元,未来三年认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所需自有资金预计将新增5.60亿元至8.40亿元;四是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合计拟获10亿元投资,将投向巨石创投和蓝天投资。

  南京证券在再融资必要性说明中表示,净资本作为券商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不仅是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更是发展创新业务的关键支撑。公司表示,此次定增将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拓宽发展空间,将为未来发展提供资金、运营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再度释放“破冰”信号

  进入2025年以来,证券行业再融资节奏有所变化,积极信号持续释放。多家券商首次发布于2023年的定增计划相继迎来“破冰”。

  除南京证券、中泰证券外,天风证券的定增方案推进效率同样较为突出。该方案于今年3月13日获受理,5月30日便实现注册生效,全程仅耗时两个多月。从资金投向来看,40亿元募资金额中,20亿元拟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15亿元投向财富管理业务,剩余5亿元则分配至投资业务。

  在此背景下,更多券商开始启动或推进定增计划。今年7月,东吴证券公布60亿元定增预案,也是年内首家推出定增计划的券商。东吴证券在此前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预计不会对下半年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公司始终坚持稳健经营,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同时抢抓资本市场机遇,增强资本实力,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手握券商、公募双牌照的指南针,也在今年5月14日更新29.04亿元定增修订预案,募资将重点投向旗下麦高证券业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从募资投向来看,聚焦主责主业,专注于提升业务质量和效率,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成为各券商再融资思路的重要调整方向。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上市券商将不再盲目追求业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券商将主动优化募资结构,削减自营等重资本业务的投入,转而加大对财富管理、投行等轻资产领域的布局。同时,券商募集资金投向的决策也将更加科学合理,与公司自身的经营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记者 罗逸姝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编:小米14)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