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tximToken历史t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5-10-26 12:41: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imToken历史”.tximToken历史t

(原标题:科技赋能,解锁新时代大国粮仓的“智慧密码”)

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筑牢大国粮仓,各地区各部门从粮食生产、技术研发、收储管理等全链条持续发力,全方位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愈发坚实。

田间筑基,科技助育优质粮

“今年水稻平均亩产接近1400斤,比去年又增产了!”十月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气候宜人,站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旁,种粮大户巫志祥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灌区自动化闸门覆盖整个田区,远处的植保无人机轰隆作响,一幅现代农耕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10月14日拍摄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高质量农田。新华网 李然 摄

“以前种粮哪有这光景?”巫志祥回忆道,“2010年刚承包土地时,田块零散、交通不便,插秧、收割主要靠人工,200亩地要10个人忙半个月。”现在,小田整合为连片大田,育秧有智能育秧棚控温控湿,插秧用高速插秧机,打药用无人机精准喷洒,机械化率超90%以上。如今,巫志祥已经陆续承包了约2000亩土地。

巫志祥的种粮底气,来自科研助力。巫志祥说,“每年我都会划出200亩试验田,与高校合作试种几十个新品种。其中‘品香优秱珍’和‘川种优3607’两个品种,不仅亩产高,米质还都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10月1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高质量农田里,植保无人机在田内作业。新华网 李然 摄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巫志祥表示,粮食只要符合质量标准,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均会采购。“如今有了线上预约通道,送粮不用现场排队了,而且结算及时,十分方便。“他点开“惠三农”APP演示,“进门发一张卡,每个环节刷一下,自己就能查询进度。”

登记、扦样、检测、卸粮、结算,整个卖粮过程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种粮越来越有奔头”,他点开APP里的销售记录,“今年已通过‘惠三农’平台卖出271吨水稻,成交价格也高于最低收购价,省心又高效。”

研发赋能,智创守好储备粮

当前,我国正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储存、加工全链条,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走进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公司,一辆满载粮食的车辆停靠在智能扦检系统旁正在接受检测。只见扦检设备伸进稻谷,随机扦取粮食样品,随后,样品送入粮食智能检验设备,一会儿工夫,样品的水分、杂质、出糙率等指标就在屏幕上显示。

10月15日,在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责任公司,智能扦检平台在对刚运来的粮食进行随机扦取样品操作。新华网 李然 摄

“稻谷12—13分钟测完,小麦、大豆、玉米只要8分钟左右。”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储藏院)智能扦检项目组研发技术人员荣云介绍道,“这套由我院自主研发的智能扦检系统目前已经历了三代,检测效率提升近4倍。”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40个库点落地应用,未来还会研发移动式扦样设备,适配更多小型库点。”荣云展望道。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当下越来越多“黑科技”也加速运用到粮食收储领域。

在成都储藏院实验室里,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正在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屏幕进行害虫防治研究。

成都储藏院虫霉助理研究员马一铭告诉记者,传统方式需保管员随机选取1公斤粮样进行筛虫操作,利用害虫与粮食的尺寸差异筛出害虫,效率极低。

如今,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一模式。通过自动巡检、智能识别害虫,保管员无需进仓就能实时掌握粮面虫情。

10月15日,在中储粮成都储藏院,科研人员进行虫害防治相关试验。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通过图像算法,AI虫情监测系统目前可以识别20多种储粮害虫,准确率达95%以上,比传统的人工能提前30天发现害虫。”马一铭说。

此外,成都储藏院还藏有一系列“接地气”的研发成果。如为减少粉尘所研制的粮食样品自动分样器、可通过数据库对比快速识别霉变颗粒等的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等,这些技术与仪器已广泛应用于粮库仓储环节,让粮食检测更精准、更高效。

这是10月15日在中储粮成都储藏院内拍摄的JBWSL—M型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新华网 李然 摄

“我们研发的每一项技术,都要能解决一线的真问题。”成都储藏院党委书记、总经理兰盛斌表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藏粮于技”正让新时代大国粮仓焕发新活力。未来,成都储藏院将继续以智慧储粮为目标,推动更多技术研发与落地,让科技成为大国粮仓的坚实支撑。

融合创新,构建食品健康新生态

粮安天下。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在粮食从粮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不少企业通过科技赋能,为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食品安全是底线,原料是第一道关口。”从业30多年的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面粉厂质量安全员王立男表示,在选用面粉原料时,会先对小麦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等关键安全指标进行检测,“原料进来先过这关,不合格进不了车间;生产时盯着脂肪酸值、含沙量这些指标,实验室再按标准复核,达标了才能出厂。”

10月16日,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面粉厂生产线上,一袋袋面粉被打包入箱。新华网 李然 摄

聊到加工产品的变化,王立男笑了,“以前一袋面粉通吃,做馒头、包子都用它。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各种专用粉,做出的食物口感更好,连国外同行都来学习,如何把面粉磨得适配不同品类。”

10月16日,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面粉厂的品检中心,技术人员在对面粉加工所用原粮进行质量检测。新华网 李然 摄

从“能吃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伴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健康食品逐渐成为国人餐桌上的“新宠”。

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一组袋装糖整齐排列。“这就是由我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D-阿洛酮糖产品。”中粮生化(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含介绍道,“很难想象,为了它,我们筛查了498个基因库,做了上千次试验,才突破了关键技术壁垒。历经8年,这款健康代糖的终于可以抵达国人的舌尖。”

据了解,D-阿洛酮糖是一种少量天然存在于无花果、猕猴桃、小麦等多种植物中的六碳酮糖,甜度约为蔗糖的70%,但热量仅为其10%左右,被业内广泛视为最具潜力的蔗糖替代品之一。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D-阿洛酮糖正式获批新食品原料。

中粮集团四川区域首席代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惠表示,阿洛酮糖产品的推出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功能糖市场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造领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为食品工业健康转型提供了核心原料支撑。

从田间地头,到大国粮仓,再到千家万户的餐桌,科技创新如一条隐形的纽带,全链条守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它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健动能,更在实践中持续积累经验,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着宝贵的“中国智慧”。

(责编:在迪拜帆船酒店住过的朋友顺便进来分一下这个卤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