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市场前景.txt
最佳回答
“imtoken市场前景”imtoken市场前景.txt
怎样理解四大全球倡议
《求是》杂志编辑部
2025年9月1日下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见证了历史性的庄严一幕:
“我愿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第一时间得到与会各方领导人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议。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的当下,四大全球倡议从不同角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为应对世界变局、破解人类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一文,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的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四大全球倡议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四大全球倡议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全球发展倡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南北差距、发展断层等问题更加突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全世界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仍不超过30个,总人口约10亿、不到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而2020年受长期饥饿影响的人数增长超过之前5年的总和,比上年增加1.61亿人。加之有的国家将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大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挑战。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这一倡议直面全球发展赤字导致的难题,有力回应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发出了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图为2024年4月17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中新社记者 王帆/摄
全球发展倡议最根本的目标是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主要内容是“六个坚持”。坚持发展优先是第一要义。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追根溯源都与发展有关。唯有发展,才能甩掉贫困的帽子,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导向。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尊严。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坚持普惠包容是基本原则。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是重要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才能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的全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原则。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坚持行动导向是实践指引。只有将发展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才能有效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这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如何发展等一系列事关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力推动各国聚焦发展、为民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体系之中,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从召开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到召开“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从设立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到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到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从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到中拉携手启动五大工程……中国与各方共商发展大计、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实现从“打基础”、“搭框架”到“强合作”、“显实效”的跨越。过去4年多全球发展倡议已动员230多亿美元资金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开展1800多个合作项目。当前,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机制,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更具包容力、更加多元化、更可持续的国际发展合作新模式,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二、如何理解全球安全倡议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惨烈残酷的热战、阵营对抗的冷战,深知和平之不易、安全之可贵。然而近年来国际形势依然变乱交织,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棘手。2022年2月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人们的安全感降至历史低位。当月,欧亚大陆核心地带战火重燃,短短几十天就有超过600万乌克兰人逃离家园,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难民潮。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主题为“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及专家学者和各国观察员等1800余名嘉宾出席。图为9月19日与会代表参加主题为“国际秩序与世界安全稳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新社记者 富田/摄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安危福祉,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宁。这一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中,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理念指引,强调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施策以协调推进安全治理,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地区和全球安全,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是基本前提,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根本遵循,强调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是重要原则,强调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是必由之路,强调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是应有之义,强调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全球安全倡议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则、长远目标和可行思路,既展现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观视角,既着眼于解决人类安全的现实问题,又着眼于谋求世界和平的长久之道,科学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同时,这一倡议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传统路径,超越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法则、霸权秩序,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逻辑,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的冷战思维,致力于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以结伴取代结盟、以共赢取代零和,在国与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愈加彰显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坚定力量,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和平事业,促成沙特和伊朗历史性和解,与30多个国家在香港共同建立国际调解院,不断汇聚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安全挑战的共识与合力。目前,全球安全倡议已得到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明确写入140多份双多边文件,在维护地区稳定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收获,被评价为“维护共同安全的行动路线图”。
三、如何理解全球文明倡议
初冬时节,北京怀柔雁栖湖畔风光秀丽、美景如画。2024年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球的数百位学者齐聚于此,共襄这场学术盛会。在致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当今世界有8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宣称其现代化模式及价值体系是“普世”的。“文明优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等论调甚嚣尘上,造成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突升温,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遭遇严峻挑战。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这一倡议提出四个“共同倡导”,一是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主张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三是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强调文明是发展的、流动的,主张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主张友好交往、对话合作,消除文明隔阂和误解,促进各国人民交流交融、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深入阐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经常讲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在中国广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处之道;在美国旧金山,面向美国友好团体,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在秘鲁利马,提出“支持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不同文明如同中国九寨沟的五彩池和秘鲁马拉斯的梯田,虽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到中亚古城撒马尔罕,从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到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勾勒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学互鉴的动人画卷,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全球文明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的呼声,日益得到全球认同并不断转化为广泛实践。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成为中国方案为不同文明间消除偏见误解、增进理解信任作出贡献的生动例证。2025年6月,国际社会共同庆祝了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蓝皮书》显示,全球文明倡议获得受访者高度认同,90.8%的受访者同意“尊重多样性是国际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91.8%的受访者同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主要是合作而非对抗”。文明多样性、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等核心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四、如何理解全球治理倡议
1945年,联合国的创立为各国对话协商处理国际事务搭建了平台、确立了规则,全球治理掀开新的一页。80年后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联合国和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现行国际机制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权威性遭到侵蚀,有效性亟待提升。个别大国“退群毁约”、“撤资断供”,阻挠安理会决议通过,瘫痪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
在全球治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当口,各国尤其是大国作出何种抉择,将决定时代走向、影响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一重大命题,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要义,饱含深邃洞见、突出问题导向,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奉行主权平等,这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主权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也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和可靠保证。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不能谁“胳膊粗”、“拳头大”就听谁的。遵守国际法治,这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要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践行多边主义,这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多边主义是国际体系发展的必然产物,践行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全球治理是依靠人、服务人、造福人的实践活动。只有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有效运作。注重行动导向,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全球治理是否管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全球治理变革的美好蓝图更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才能变为现实。
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国内外嘉宾及人工智能产学研领域代表1000多人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图为开幕式现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摄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推倒重来,也不是在现行国际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完善,增强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的代表性、执行力、有效性。全球治理倡议一经提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与共鸣,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迅速明确表示欢迎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内涵丰富,其核心理念与联合国坚守的信念高度契合,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强烈呼声”。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维护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就是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加强合作,化解冲突,实现共同发展”。印度《力量》杂志主编普拉温·索尼认为,“全球治理倡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倡议。它强调的是各国平等,是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工作,是在世贸组织规则下进行多边贸易。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美国思维的理念,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被这种思维所吸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正逢其时、指引方向、彰显担当,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符合当今世界的紧迫需求,必将照亮国际社会走出时代困境、消弭治理赤字的前行之路。
五、如何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各有侧重、相互促进,是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全球发展倡议聚焦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着眼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四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为共建美好世界注入强劲动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引领,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
从中国主张到国际共识,从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动,四大全球倡议已经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也要看到,推动落实四大全球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在发展领域,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69个具体目标中仅35%进展顺利,近一半进展缓慢,18%出现倒退。《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全球尚有8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数十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服务。在安全领域,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造成超6.7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跨国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化、网络领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持续蔓延。在文明领域,冷战思维卷土重来,意识形态对抗老调重弹,个别国家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人为制造分裂和冲突。在治理领域,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分量持续提升,但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却没有相应增加。部分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单边行动,处心积虑阻挠联合国决议执行,多边机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情况长期存在。
践行四大全球倡议,必须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有效汇聚各方资源与力量。一方面,要结合国际社会关切,积极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互联网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发挥好智库和专家学者作用,善用生动感人事例,深入宣传阐释四大全球倡议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广泛宣介中国在推动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文明交流、捍卫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务实行动,为倡议的实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不断提升金砖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机制的全球影响力,在共同参与全球事务中实现对发展、安全、文明、治理的统筹,形成系统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的强大合力。
中国是四大全球倡议的提出者,更是推动落实的行动派,将在进一步展现大国担当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发展领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7.3%,并承诺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未来5年,中国还将在发展中国家再开展2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在全球发展资金库项下设立“数字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南方”品牌。在安全领域,中国将围绕《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所列的20个重点合作方向积极行动,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推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行动,同时加强新兴领域的国际安全治理。在文明领域,中国将继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对话,拓展教育、科技、文化、学术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地方间友好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在治理领域,中国将与各方共同探寻全球治理改革完善之道,优先考虑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气候变化、贸易、外空等紧迫性突出的领域推动务实合作,以实际行动化解治理赤字。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各国必须携手同行。我们要共同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让人类发展的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