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imtoken和交易所哪个安全txt

最佳回答
“存imtoken和交易所哪个安全”.存imtoken和交易所哪个安全txt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元铭 张芹铭
秋风起,蟹肥菊黄,不少人忙着贴秋膘、尝秋味,医院里有一个科室也悄悄进入忙碌模式——那就是肝胆外科,胆结石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急性加重的患者扎堆就诊。为什么秋天胆囊容易“闹脾气”?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湖南省人民医院胆道外二科(肝胆外科五病区)主任医师陈晨进行了详细解答。
入秋后医院肝胆外科进入忙碌模式
“医生,我吃了螃蟹,半夜右上腹突然疼得厉害,还恶心想吐。”“我有胆结石好几年了,近来降温后总觉得肚子胀,吃点油腻食物就不舒服”……这段时间,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房进入“高压模式”——医护人员连轴转处理各类突发急症。24岁的湖南华容县姑娘小美正是病患中的一员:一次聚餐后,她突发右上腹剧痛,最终被确诊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不得不紧急入院治疗。
回忆起发病经过,小美(化名)至今仍心有余悸。4天前,她吃完晚餐数小时后,右上腹突然传来持续性胀痛,痛感持续约一个小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吐完之后,我觉得肚子舒服点,但还是隐隐作痛。”她立刻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小美被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当地医院予以解痉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后,她的腹痛症状很快缓解,但因种种原因未进一步治疗。
小美本以为病情告一段落,但一天前,无明显诱因的剧痛再次袭来:这次疼痛变成阵发性,还牵扯着肩背部,恶心、呕吐症状同步加重,痛感比第一次更剧烈。她紧急前往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在症状稍有缓解后,为寻求彻底诊疗,她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入院后,经过抗感染、解痉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规范治疗,小美的腹痛症状已明显好转,精神、饮食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些因素导致胆囊秋天易“脆弱”
“小美的情况不是个例,近来,胆道外二科接诊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比平时多了近三成。”陈晨解释,胆汁的核心作用是消化脂肪类食物,胆囊则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仓库”,对季节变化和饮食调整敏感,而秋天的诸多因素恰好踩中了胆道系统疾病尤其是胆囊疾病的诱发开关,精准“攻击”胆囊薄弱点。
陈晨表示,秋天胆囊疾病高发并非偶然,而是饮食、气候、身体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高油高糖,胆囊负担翻倍。秋天是美食旺季,螃蟹、月饼、火锅、炖肉等食物大多高油、高糖、高胆固醇,胆囊需要不断收缩排出胆汁消化这些食物,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容易导致胆汁淤积,不仅会增加胆结石形成的风险,还可能诱发胆囊炎症。
温差大+腹部受凉,胆囊收缩紊乱。秋季早晚温差逐渐变大,很多人早上出门穿得少,容易让腹部受凉。腹部受凉后,胆囊的收缩功能会出现紊乱,胆汁排泄不畅,淤积在胆囊内,时间久了就可能引发炎症。
水分不足,胆汁变黏稠。秋天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但很多人没有及时补水的习惯。水分不足会导致胆汁浓缩,变得黏稠,流动性变差,不仅容易析出胆固醇结晶,还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增加胆囊疾病的发作风险。
陈晨表示,经过一夜空腹,胆囊内的胆汁会高度浓缩,若早餐不吃,胆汁无法及时排空,就会长期淤积在胆囊内,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饮食(如肥肉、油炸食品、甜点),会刺激胆囊剧烈收缩——若胆囊内已有结石,收缩时可能导致结石卡顿在胆管内,引发剧烈疼痛,甚至诱发胆囊炎;此外,酒精会直接加重胆囊负担,夜宵时过量进食更会让胆囊在夜间“加班”,进一步降低胆囊功能。
别忽视胆囊发出的求救信号
陈晨说,胆囊疾病发作前并非毫无征兆,当身体出现以下四种症状时,很可能是胆囊在报警,应及时就医检查。
右上腹疼痛,尤其饭后加重。右上腹是胆囊的专属区域,若此处出现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尤其是吃了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要警惕胆结石或胆囊炎,这是胆囊疾病最典型的信号。
恶心呕吐,吐后腹痛不缓解。胆囊炎症会影响消化功能,很多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还会呕吐,但吐完后腹痛并不会减轻,反而可能持续加重。如果同时伴随右上腹疼痛,别误以为是胃病,建议及时排查胆囊问题。
皮肤、眼睛发黄,尿液变深。若胆结石堵塞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胆红素会进入血液,导致皮肤、眼睛巩膜发黄,尿液也会变深,呈浓茶色。出现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避免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发烧怕冷,伴随全身乏力。当胆囊炎症加重,身体会启动防御机制,出现发烧,同时伴随怕冷、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这意味着胆囊可能出现了感染,需及时治疗,防止炎症扩散。
日常生活中如何护胆?陈晨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早餐别缺席。固定时间吃早餐,通过食物刺激胆囊收缩排空胆汁,从根源减少胆汁淤积,降低结石风险。
饮食别极端。聚餐时控制食量,避免撑胀感,严格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酒精尽量不碰;夜宵以清淡、少量为原则,比如小米粥、蔬菜沙拉,避免睡前2小时内大量进食。
减重别放松。快走、慢跑、游泳等适度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避免肥胖引发胆固醇代谢异常——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
多补维生素。每天补充足够的新鲜蔬菜、水果,其中维生素A能保护胆囊上皮细胞、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代谢,帮助调节胆汁成分,减少结石生成。
每天多喝水。每天要喝1500毫升至2000毫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充足的水分能稀释胆汁,减少胆固醇结晶的形成,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胆囊疾病风险。避免用奶茶、饮料代替温水,含糖饮料会增加胆囊负担。
此外,要定期检查。有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或有胆囊疾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检查,监测胆囊情况,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及40岁以上女性,是胆囊疾病的高危人群,除了定期检查,还要积极控制原发病,减少对胆囊的影响。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等不适,不要自行吃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