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旅imtoken导出私钥是什么意思后人谈南泥湾精神:实干当头 脚踏实地
最佳回答
“imtoken导出私钥是什么意思”359旅imtoken导出私钥是什么意思后人谈南泥湾精神:实干当头 脚踏实地
(原标题:红星照耀中国|359旅后人谈南泥湾精神:实干当头 脚踏实地)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
延安城东南几十公里处,山坳间流淌出一条汾川河。受丘陵阻隔,汾河水由北向南扩张,形成一道冲积层很厚的弓形湾,这片土地因而得名南泥湾。曾经的南泥湾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形容的正是那时的南泥湾。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系统呈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场景。
1941年,八路军359旅奉命进驻南泥湾,在此垦荒屯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片曾经的“烂泥湾”就完全变了样。流水潺潺,稻谷飘香,俨然一派“陕北好江南”风光。359旅的指战员们,不仅让南泥湾彻底改头换面,更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刘利是镇上第一家“红色”餐馆“知青餐馆”的老板,同时也担任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委副书记。刘利的爷爷刘宝斋祖籍河南,曾是八路军359旅719团3营9连副连长,1941年随部队来到南泥湾,是当年那场大生产运动的亲历者。
《南泥湾》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创作灵感源于1941年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刘利从小就听爷爷和其他长辈讲述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在当年的南泥湾,“上下一心”可谓是那支英雄部队的最好注脚。最让刘利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战士们干劲很足,经常天不亮就自己上山开始干活。为了保证战士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旅里只好下了一道特殊的“禁令”,要求所有战士一律不许早到。
在这样的奋斗精神之下,南泥湾迅速发展。仅用了三年时间,359旅就实现了“耕一余一”,每年的收成除了满足当年的粮食食用外,还能余下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交给党中央。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来到南泥湾进行采访。当他看到战士们挥汗如雨的劳作与战士们用双手做成的“满汉全席”,得知359旅不仅不需要粮食补给,甚至还能给党中央上交粮食,不禁感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部队,也没有哪支部队能打败这样团结的军队,这是一个奇迹。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展出的大生产运动的农具。
抗战胜利后,刘宝斋和许多其他战士没有再回家乡,而是留在南泥湾,扎根南泥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南泥湾的建设。如今,刘利也成了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刘利也选择留在南泥湾,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每当说起自己是南泥湾人,刘利心中都无比自豪。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浮雕。
现在的南泥湾,绿水青山已经取代了荒山土山,在一片金黄的千亩稻田映衬下,更添了几分“塞上江南”的意蕴。田间地头不再需要战士们起早贪黑地劳作,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刘力介绍,无人机和播插秧机已经取代人工进行播种和插秧操作,借助卫星技术,平整土地这一流程也已完全实现自动化操作。在现代观光农业的加持下,如今的南泥湾已经走上发展快车道。
十月的南泥湾稻田,放眼望去,宛若一片金色海洋。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太,齐动员呀么嗬咳……”情至深处,刘利情不自禁地唱起《军民大合唱》,时间仿佛一下子被带回到了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南泥湾精神其实就是一个字‘干’,他们这一代人是硬生生干出来的。”不忘初心,将这些故事和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是刘利对下一代的最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