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两山烟花热恋免费阅读”理念绘就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来源: 搜狐专栏
2025-11-02 05:53:56

最佳回答

“烟花热恋免费阅读” 向美而行 “两山烟花热恋免费阅读”理念绘就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湖州11月1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清晨的林地、午后的矿坑、黄昏的滩涂……在浙江,每一个平凡的时空坐标里,都在上演着“点绿成金”的现代传奇。

  这里的发展,不再伴随着烟囱与喧嚣,而是生长于竹林溪涧、融合在咖啡香与科技光之中。一幅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笔、以共富为魂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其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磅礴引领,它让浙江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浙江温州乐清雁荡山,游客在一处悬崖咖啡馆拍照打卡。周健 摄

  护美绿水青山 生态修复“妙笔生花”

  一个个废弃矿坑怎么就变成了网红景点?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这是村民津津乐道的故事。

  余村后山上,矿山遗址改造成的“瀑布咖啡”游客络绎不绝。作为浙江首个地质生态产品交易案例,该处矿坑与周边山林被“打包”出售,采用“地质+生态+产业”开发模式,实现从采石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蜕变。

  天荒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内该项目预计可带动就业120人,年均客流量25万人次,可为村集体每年创收3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

  一处矿坑的蝶变,恰是浙江护美绿水青山的缩影。

  该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水资源丰富。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其一度面临“成长的烦恼”——资源过度开发、工业无序扩张,留下诸多生态创伤。浙江积极探索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生态修复路径,曾经的“生态疤痕”摇身变为绿色“聚宝盆”。

  位于长兴县的龙之梦乐园,节假日游人如织。作为曾经的陈湾石矿所在地,经过多年生态修复,该地依山造势,依水造景,建成了超大型旅游度假区;吴兴区埭溪镇东红村婆棚山废弃矿区通过矿山综合治理,如今已是千亩茶山,绿色产业欣欣向荣……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止是好风景,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秋日的嘉兴市嘉善县,祥符荡片区碧波荡漾,水鸟三五成群掠过水面,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常在水边散步。多年前,该处还是一片“烂泥塘”。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祥符荡已蝶变为长三角“生态绿心”。

  生态优势吸引科创要素汇聚。近几年,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在该处相继落地,形成“以生态引创新”的发展范式。

  青山有“价”,绿水含“金”。2020年以来,浙江省建成幸福母亲河65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6.32%;截至目前,该省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绿色生态理念,正在全方位重塑浙江发展面貌。

浙江嘉善祥符荡科创绿谷生态修复及配套工程。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做大金山银山 价值转化“守绿生财”

  清晨的薄雾漫过缙云胡源乡的连片山林,村民章有木看着手里的集体林地收益权证有些激动,上面清晰地写着股份数“3股”。“没想到我也成股东了,能领到分红。”他说。

  前不久,胡源乡6456户家庭都领到一本集体林地收益权证,拥有山林的部分收益权。通过该县试点的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改革,当地把2.3万亩荒废、低效山林变成可连片开发的资源,优质文旅项目纷至沓来。

  从连绵青山到蔚蓝海域,浙江立足山水资源挖掘生态价值。2024年3月,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在宁波市象山县发布,象山县一家企业认购的422.5吨蓝碳生态价值产品存入象山县蓝碳生态碳账户,实现了首单“蓝碳+产权+司法”交易。

  遍布该省全域的绿水青山,正在加速“生金淌银”: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开发“生态信用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搭建“两山合作社”,积极推进竹林碳汇交易试点……

  曾经,“七山二水一分田”是阻碍浙江发展的屏障;如今,绿水青山本身已成为发展的答案。其奥秘,在于从“困守青山”到“点绿成金”的转变。

  2020年10月,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标志着GEP核算进入标准化时代。这一标准构建了涵盖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明确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调节服务的计算方法。

  如今,在湖州安吉,1234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改革步伐加快,零碳乡村建设、以竹代塑,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在丽水景宁,一笔100万元的“空气净化服务”成交,“卖空气”成为现实;丽水龙泉则玩转“水生意”,将瓯江源头水资源定价为每吨0.12元。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双向奔赴”。鼓起来的“钱袋子”,成为“两山”的具象表达。

  锻造绿色生产力 发展转型“以绿赋能”

浙江乐清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一景。黄慧慧 摄

  远眺温州乐清湾,由5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银色方阵,随潮汐涨落“呼吸”发电……这是温州亨泰5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其“光伏+储能+生态”多维融合模式,为“双碳”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之一,该项目年均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万吨,每亩滩涂每年可额外创造约3000元的渔业产值。

  浙江作为典型的用能大省、资源小省,长期面临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瓶颈。破解这一困局,唯有依靠“无中生有”的魄力,向绿色低碳要动力、以创新转型拓空间,走出一条以“绿”破局的发展新路。

  “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锚定能源、交通、产业三大核心领域协同增效,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让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改善互为支撑、同频共振。

  在桐昆集团位于嘉兴桐乡的厂区,随处可见“无废”细节:废弃物分类回收站点随处可见、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控生产线的能耗与排放、再生塑料托盘替代了传统木质托盘……

  “集团自主研发的原液着色项目,每年可减少电耗约5亿度,减少染色废水产生量约1000万吨,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桐昆集团安全环保部经理马骁伦介绍,公司还设立了专门以废丝为原料生产再生聚酯(泡泡料)的造粒车间。泡泡料后续可用于服装织布、家装面料,实现“变废为宝”。

  旧动能改造提升的同时,新的增长极亦加速形成。例如,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该省形成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等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投资额1980亿元、同比增长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

  纵观浙江,满眼生机盎然的“绿”,正是“两山”理念在之江大地的生动映照。在该理念引领下,浙江将生态治理、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完)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