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总裁别碰我 免费阅读t
最佳回答
“总裁别碰我 免费阅读”.tx总裁别碰我 免费阅读t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正德
台湾时事观察者
近期,台湾演艺圈“闪兵”(逃避兵役)风波延烧:继王大陆逃避兵役一事被曝光后,包括陈柏霖、修杰楷、男团Energy成员张书伟、谢坤达等艺人都陆续遭到警方拘提,被带回侦讯。最近进展是有8位艺人当庭认罪,检方建议不予缓刑。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服兵役是台湾每一位成年男性的责任和义务,除非自身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符合“免疫”标准。然而,台湾的现况是:没人愿意当兵,尤其是年轻人,对当兵一事尤为排斥。
作为一名刚退伍的军事训练役(四个月)“役男”,我想基于个人经验聊聊这一话题。
值得强调的是,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世代不愿意承担责任、太娇贵脆弱、对社会现状冷漠。身为台湾青年,我完全反对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忽略了真正的现实问题。
![]()
坐在台阶上休息的台军 资料图:路透社
不想成为战争的“消耗品”
台湾社会长期对年轻世代有一种道德要求,即“服从义务”。然而,这一要求背后却存在众多疑问:当局是否也履行了对青年的责任?军队是否维持了应有的专业水准?制度是否切实保障了服役者的权益与安全?当这些重要问题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时,所谓的“社会道德绑架”便浮现出来。
台湾青年不是不能吃苦,很多人可以为了梦想拼创业、熬夜考证照、在工地做粗工,在各行各业为了加薪升职即使被主管刁难,都愿意忍下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甘愿付出健康、友情、爱情。但这些努力都是建立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基础上。
而现实恰恰相反,台湾的兵役制度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却是“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当兵是浪费时间的人生空白”“训练与实战完全脱节”“领导不专业,制度不合理”“在军中受委屈还不能讲”。
看看那些层出不穷的荒谬新闻,如士官遭霸凌致死(洪仲丘事件),如部队把“安全”当形式演练,结果“军事演习变政治表演”,如弹药库爆炸、火炮误击渔船、官兵中弹死亡,再如一堆长官在军中酗酒、打人、乱记申诫却安然升官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罄竹难书”。
而现实中,四个月到底训练了些什么内容?“役男”们的真实经历几乎都指向了同样的答案:拔草、打扫、站哨、量体温、清理靴子、叠棉被。射击训练的次数寥寥无几,战术操作也流于形式,战斗教练大多只是按部就班地走程序。这种如同“军事体验营”一般的训练,根本无法让“役男”在战时生存下来,遑论所谓“守护家园”。
![]()
台军义务役训练
义务役弟兄的脑筋也都很清楚,现今台海形势紧张,台湾的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大陆对抗。而四个月的兵役制度还会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因为它制造了大量的“军事素人”。四个月的兵役时间里,大家连最基本的战斗医疗技能、城市作战概念以及掩体利用等都没有学会,一旦进入真实的战场,无疑就等同于“消耗品”。
有句话,笔者印象非常深刻:军队招募员曾私下向我们宣称“战争一旦开始,就是你们这些义务役、后备军人先上战场,消耗敌人战力;我们职业军人在后面整备。”这是无情的政治消费!这是推年轻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上战场送死!
总体来说,台湾青年不怕吃苦,而是怕被当傻子——怕在军队里浪费四个月或一年的青春却学不到任何防务能力,而是在帮长官做面子、帮部队做表面功夫。相较于其他专业军队,台湾的军队更像一个封闭的阶级文化体系,充斥着过时的权威文化和服从暴力,缺乏透明度和专业性——这些,才是青年厌恶乃至恐惧服兵役的真正缘由。
不想沦为帮政客们捞选票的“工具人”
年轻人对兵役产生排斥感,除了军中存在管理问题、制度不合理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心理因素:对政客们不信任。
台湾的政客既没有直面现实,更缺乏清晰的战略。他们每天高喊“解放军要攻台”,以此制造恐慌与焦虑,却始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嘴上喊着“备战、避战”,内容却含混模糊;高呼“抗中”“保民主”,可这些煽动性的情绪口号毫无实质内容与说服力。
他们至今都没有向台湾民众阐明:打仗的政治目标究竟是什么?战争爆发时平民该如何撤离,避难体系又在哪里?政府真的做好“全民防卫”的准备了吗?所谓“国际援助”真的会如期而至吗……对于这一系列难以说不会成为现实的问题,他们给不出答案,只剩下一句——“上战场是你的义务。”
再以兵役为例,执政当局在选举时宣称“不必怕解放军,我们拥有和平”,并据此缩短了兵役时间;然而,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台海风险不断升高时,又突然宣布“四个月兵役不够,要延长回一年”,但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对政策的检讨与道歉,仅仅一句“情势所逼”便轻描淡写地带过。兵役这种严肃的大事却被这般儿戏对待,只会让我们青年人觉得兵役是被政客们拿来交换选票的工具。想要建立真正的“防卫力量”?不存在的。
![]()
台军训练射击 资料图:台湾“中时新闻网”
我们渴望和平
台湾社会中某些论述经常将“主张和平”与“怯懦退缩”划上等号,仿佛唯有高呼“备战抗中”“支持‘台独’”才算得上爱台湾。而那些支持对话、致力于降低区域紧张局势的人,则被强行贴上“亲中”“软弱”或“卖台”的标签。
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从根本上忽视了战争的真实本质。战争并非情绪化的对抗,也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血淋淋的死亡与满目疮痍的废墟。不论是俄乌战争、叙利亚内战,还是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被征召与牺牲的,永远是无辜的、对生活怀抱梦想的年轻人。
我们不想被躲在后面的政客草率推向战场;我们拒绝陷入政治激情驱动下的“反中表演”;我们追问“一旦战争爆发,台湾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并非源于胆小,而是基于务实。
我们更期望的是避免战争的发生,希望以谈判取代对抗、以稳定取代冲突、以交流降低误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