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街道“圣堂全集免费阅读六维”服务体系托起银龄幸福梦
最佳回答
“圣堂全集免费阅读” 彭浦新村街道“圣堂全集免费阅读六维”服务体系托起银龄幸福梦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深秋的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的里弄间飘着淡淡的茱萸香。10月28日上午,街道在安泽路开展了一场“敬老月”便民服务活动,包括健康咨询、生活用品修补、农副产品惠购、金融反诈宣传、互动小游戏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大的服务项目,把服务送到广大老年居民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牢记这殷殷嘱托,以5.82万老人(老龄化程度 48.35%)的迫切需求为圆心,以“六维”服务体系为半径,织就一张覆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养老幸福网,让银龄群体的晚年生活在社区沃土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顿热饭暖到心,长者食堂织就“500米幸福食圈”
“高阿姨,今天的红烧肉炖得酥烂,您慢用!”中午10 点30分,曲沃路430弄的送餐员准时敲开高阿姨的家门。门开的瞬间,饭菜香扑面而来,白色餐盒里,红烧肉泛着油光,青菜翠绿,米饭熬得软糯。
高阿姨的老伴去年去世,今年春天起夜时摔了一跤,买菜做饭成了“迈不过的坎”。“以前我总煮点粥对付,女儿在苏州天天担心,说我吃冷饭对胃不好。居委会小王走访时知道我的难处,当天就帮我办了社区食堂的送餐服务,还叮嘱送餐员因我腿脚不便,敲门时须多些等待等。现在每天都有热饭吃,女儿视频时终于不掉眼泪了。”
这份温暖,藏在彭浦新村“东中西三片各2家”的社区食堂布局里。33个居民区到最近食堂步行不超6分钟,6家食堂日均供餐近1400客,其350客精准送到行动不便老人家中。2025年1-10月,街道助餐优惠新申请10294人,累计覆盖 19616 位老人,占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33.7%,数量和覆盖率均居静安区第一,真正实现“家门口的食堂,暖到心尖的饭”。
这份“舌尖上的幸福”,靠的是“标准化+健康化”双轮驱动。街道编制了《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从原料采购的“溯源台账”到餐具消毒的“30分钟高温记录”,103 项标准覆盖全流程;汾西、彭三两家食堂获评“2025年度静安区优秀社区食堂”,安泽、汾西食堂更拿下“上海市健康食堂”称号,汾西食堂还成了“上海市健康早餐示范点”。食堂里,“红绿灯餐盘”引导老人合理取餐(红盘控荤、绿盘增素),体重秤、血压计随时可用;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老人,师傅们定制“低盐低糖餐”,每周25种食材不重样。去年上海市第二届营养指导技能大赛上,街道代表团凭这份“老年餐匠心”拿下团体三等奖。
“刚开始来社区食堂吃饭是抱着‘凑合吃’的心态,吃了几次感觉不错,现在我天天来!”王阿婆常和老姐妹约在彭三食堂聚餐,“重阳节送重阳糕,夏天送绿豆汤,这儿的饭菜都是街道满满的为老心意。”
一间舒房护安康,“一户一案”改出舒适安全感
“这扶手刚好到我腰这里,扶着走一点不费劲!”91岁的崔阿姨开心地说。卫生间里,L 型扶手牢牢固定在马桶旁,刚好方便她起身;卧室门口,米白色的直扶手从门框延伸到客厅,从客厅到阳台的拐角处,小巧的扶手填补了“没人扶的空白”。
崔阿姨独居,随着年纪增长,她行动越来越迟缓,以前在家只能扶着门框、贴着墙面挪步。“女儿说有适老化改造政策,我还不信,觉得就是装个把手。”崔阿姨回忆,去年3月,女儿到保平居委会提交申请后,评估团队当天就来了,“他们跟着我走了三圈,问我‘哪里走得慌’‘想在哪装扶手’,连我常用的药箱要放哪儿都考虑到了。”
施工时的细节更让崔阿姨暖心:师傅们特意选了木质扶手,“说冬天不冰手”;为了不影响她休息,施工时间定在上午9点到11点;完工后还帮她把散落的杂物归置整齐。“现在我不用等女儿来,自己能扶着扶手倒水、去卫生间,夜里起夜也不怕了。”崔阿姨扶着扶手走了两步,脚步稳当,脸上满是笑意。
2021-2024年,彭浦新村已完成745户市级、区级政策适老化改造;2025年又完成58户,21户正在推进中。更贴心的是 “个性化改造”,街道联手上海盛立公益基金会和悠幸适老化改造平台,为孤寡、残疾、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量身定制”方案。银都一村双目失明的张先生,只提了“想装个卫生间暖风”,评估团队却沿他“摸墙辨方向”的动线,装起连续的木质扶手;三泉路1015弄的汤先生家,老式电闸刀换成新强电箱,锈铁水管全换PPR管,开裂的石槽台盆换成了不锈钢的。“截至2025年10月,街道已累计实施个性化适老化改造166户,今年第二批18户已完成评估,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街道工作人员说。
一个平台“找”老人,政策主动敲门服务不等人
“赵阿婆,您下个月满90岁,‘爱心奶’补贴可以申请了,我们帮您填表格!”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小李,带着表格来到 89 岁的赵阿婆家。赵阿婆又惊又喜:“我从没跟人说过年龄,你们怎么知道的?”
答案就在安泽路75号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里,巨大的电子屏上,输入老人身份证号就能查询到相应的匹配政策和目前已经享受的政策,信息清晰准确,一目了然。另外,老人信息还被添上“独居”“无子女”等彩色标签,新增的“90岁、100岁到龄提示”模块一旦闪烁着红色提醒,工作人员就会尽快再带着材料上门,帮助老人申请相关服务。“以前是老人找政策,现在政策找老人。”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说,“比如独居老人标红,无子女老人标黄,我们一看就知道该重点关注谁。”平台还整合了助残、救助等资源,能更精准匹配需求。
周阿婆的经历,更让人感受到平台的“暖心”。今年3月,她突发胸闷,就按下了床头“一键通”设备的紧急呼叫按钮,不到10分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急救人员就赶到了。“那设备就像我的‘电子子女’,按一下就有人来帮我。”周阿婆说。
街道为3212名独居老人配备“一键通”,截至2025年9月底,“一键通”已累计提供关爱服务113518人次,应急救助388人次。
“您最近血压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周阿婆的座机响了,这是AI语音机器人的问候。“虽然是机器,但声音软乎乎的,每次都问我吃没吃药,听着也暖心。”周阿婆笑着说,要是三天没接电话,居委会准会上门查看——这便是智慧平台织就的“安全网”。
一声问候守平安,“服务队”+智能守护不缺席
“今天太阳好,我推你去花园晒晒太阳!”上午9点,盛德护理院的花园里,平顺路790弄的志愿者沙纪龙推着冯先生慢慢走,冯先生倚靠在轮椅背上,眯着眼晒太阳,沙纪龙蹲在旁边,帮他按摩僵硬的腿部。
“他比亲人还亲。”冯先生讲起自己的故事有些哽咽。他因中风无法行走,子女早逝,两年前住进护理院后,沙纪龙就成了他的“老伙伴”。每周两次,沙纪龙都会推着他出去走走,有时候还会带些水果,“有次我夜里想孩子哭,第二天他多陪我坐了半小时,还跟我讲他孙子的趣事。”
在彭浦新村,街道专门组建多支“为老服务队伍”,将一声声问候、一次次关怀送到老人家门口。像沙纪龙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有 806 位,他们与4589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55名“乐龄有伴” 志愿者成了500位老人的“贴心人”,帮独居的宋阿婆读报纸,陪失独的王伯伯买日用品;街道红十字会为老服务志愿团队针对部分失智失能老人的实际困难,定期上门慰问,为他们发放纸尿裤等护理用品,减轻家庭照护负担,通过“疏导心理、疏解矛盾”项目,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力量,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律师和调解团队可以帮助老人维护自身利益,缓和家庭和邻里矛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针对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居民,携带“移动虚拟窗口”设备,上门提供残疾证申领、长护险申请等服务。今年以来,中心上门队伍已开展服务551次,实现了“服务零距离,关爱到家门”。
在彭五居民区,“老彭友”协理团的志愿者们正上门看望空巢老人,75岁的毛阿姨膝盖不好,置换过人工膝盖,却仍坚持隔天去看望结对的 3位老人:“我还走得动,就想多陪陪他们。”
除了“人工温暖”,街道还用上“智能守护”。在独居老人李阿婆家,水表旁装着“智能水管家”,通过监测用水量判断老人是否安全。“今年7月,系统发现李阿婆家连续 3天用水量不足0.5吨,我们上门一看,老人感冒卧床不起,就赶紧送医了。”居委会社工说,目前彭浦新村街道将589名独居老人纳入了“智能水管家”项目,成了“看不见的守护者”。
一张清单解忧愁,无子女老人有了“编外亲人”
“刘伯伯,家里的油烟机已经修好了,您试试开关灵不灵?”维修师傅小王一边说着,一边帮 82 岁的刘伯伯调试油烟机。刘伯伯是无子女老人,独自居住在闻喜路935弄,前几天油烟机突然坏了,做饭成了难题,他试着在街道 “个性化服务清单”上申请了“物业维修”服务,没想到当天下午师傅就上门了。
“以前家里东西坏了,我得自己到处找维修师傅,还怕被坑。”刘伯伯感慨道,上次家里电灯不亮,他找了个路边师傅,不仅收了高价,修完没两天又坏了。“这次申请街道的服务,师傅不仅来得快,收费透明,还耐心教我日常维护的小技巧,以后再遇到小问题,我自己也能简单处理了。” 现在,刘伯伯的家里,不管是水管漏水还是电器故障,他第一时间就想到找街道的“服务清单”帮忙,“有了这张清单,就像有了‘编外亲人’,生活里的难题都有人管。”
为解决老年人“独居就医难”“数字鸿沟深”“生活照料缺”等困境,街道打造“需求精准识别、服务按需供给、资源动态适配”的菜单式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难题。这份清单涵盖代陪(陪医、代配药)、清洁(居家保洁)、干洗(衣物清洗)、护理(上门擦浴)等6大类28项服务,彰显着街道对1717名无子女老人的贴心关怀。
在街道智慧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根据老人的 “点单”派单:72岁的虞阿婆不会用智能手机,“智能指导”志愿者每周上门教她用微信;76岁的梅阿姨家腿脚不便,陪诊师提前帮她约号,当天陪她问诊,还把医生的话记在小本子上,一条条读给她听。截至2025年9月,这份清单已覆盖 1000 余位无子女老人,累计服务44039人次。
一方诊室在家门,“15分钟医圈”保健康
“以前去医院看病,要早起排队折腾大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医生,太方便了!” 刚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站点测完血糖的张伯伯竖起大拇指。老人最怕往返医院奔波,而家门口的诊室,成了他们健康的 “近邻守护者”。
为破解老年人“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街道构建“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在居民区布局12个社区卫生服务分站点。闻喜路935弄社区卫生服务站凭借扎实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创新的服务模式,成功获评“上海市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闻喜路分站点,全科诊室、慢病管理室、健康体检区功能齐全,墙上张贴的“老年人健康指南”图文并茂。“王医生每月都来家里给我量血压,叮嘱我少吃盐、多运动,我的血压控制得越来越好。”患有高血压的李阿婆说,分站点不仅能看常见病,还能预约专家号、做基础检查,省去了她跑大医院的麻烦。
68 岁的刘阿婆患有糖尿病多年,以前每月要让儿子陪她去三甲医院复诊配药,如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 “长处方”服务,一次能配3个月的药,还能通过“药品配送上门”服务把药送到家。“儿子工作忙,以前总让他请假陪我,现在不用麻烦他了,医生还定期打电话问我用药情况。” 刘阿婆的话里满是欣慰。
街道还联动三甲医院开展“专家下沉”服务,每月邀请科室专家到社区坐诊。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李教授在安泽路分站点坐诊时,为患有糖尿病合并肾病的陈阿婆调整了用药方案,还手把手教她监测血糖的正确方法。“以前挂李教授的号要抢好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见到专家,太贴心了!”陈阿婆说。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推出“家庭病床”服务。92 岁的张爷爷因脑梗瘫痪在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每周两次上门为他做康复训练、更换导尿管;87岁的吴奶奶患有严重关节炎,无法下床,护士每周上门为她输液、做护理。截至2025年10月,街道已为 236 位老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1200 余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专门开设了“健康科普小课堂”,每周邀请医生、营养师为老人讲解慢性病管理、合理饮食等知识。“以前我不知道糖尿病要控制主食量,听了课才知道该怎么吃。”参加完课堂的赵阿婆说,课堂上还会教老人做简单的康复操,大家一起锻炼,氛围特别好。
近期,街道领导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向他们送上诚挚的问候。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珍到三泉路821弄看望静安区目前最高寿的109岁老人叶先生,关切询问老人身体状况、饮食起居情况等。张书记说:“百岁老人就是我们全社会孝亲爱老的生动注脚,是我们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最好见证。”
敬老月期间,街道以“情暖重阳・爱在邻里”为主题,串联“重阳溯源”“情感关怀”“友邻互动”三大板块,邀请老中青三代齐聚联欢,共话佳节温情。在安泽路举办的便民服务活动现场,健康咨询台前,专业人士耐心解答养生疑问;生活用品修补区,老手艺人用巧手修复旧物温度;农副产品惠购区,新鲜食材吸引居民驻足挑选;金融反诈宣传点,志愿者细致讲解防骗知识;互动小游戏区,欢笑声此起彼伏。这里人头攒动,每一处服务都传递着关怀,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热烈、欢乐与温馨的氛围。
正如《人世间》里所言:“老年的光景,该是踏实又温暖的。” 彭浦新村街道用“六边发力”的实干,铸就“六维”服务工程,让“老有所养”的施工图变为幸福夕阳红的实景画,让老人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这是基层治理最暖的温度,也是银龄幸福最真的模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